专家新论

当前位置/ 首页/ 专家新论/ 正文

胡大一的“双心”门诊——心脏与心理“二合一”

 
 
5月15日早上8点半,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穿着浆洗过的白大衣,拿着两瓶自泡茶水走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特需部那间小小的诊室。他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胜利合作开展的“双心门诊”每周三上午9点都在这个小诊室里准时开诊。


到了诊室门前,胡大一发现自己已经进不去了。诊室里站满了候诊的患者,连门都被人堵住。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把挤进诊室的人被劝了出去,胡大一这才坐在桌子前。8点45,门诊已经提前开始。

其实从1995年起,胡大一就开始在他的心血管病专家门诊中加入“双心”理念。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几十年之后,胡大一发现,许多心血管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心脏与心理疾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导致疾病恶化。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尽管进行了药物治疗及支架手术,但是由于合并心理问题,很难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双心门诊”,就是心脏和心理门诊“二合一”,同时解决两方面问题,是胡大一践行“心脏康复”理念的重要内容。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专程来看“双心门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个门诊已经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品牌门诊之一。

高端专家“软着陆”

胡大一出身医学世家,父亲是眼科医生,母亲是妇产科医生。胡大一曾在微博上贴出97岁母亲依旧坐着轮椅出门诊的照片,并称母亲“可能是中国最老的出诊医生了”。

1987年,在美国深造结束的胡大一回到国内,很快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组建了心电生理科,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术。随后,他来到北京朝阳医院创建心脏中心,很快建立了国内首个PTCA快速通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包括导管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在国内率先开放了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实现了全天候急诊开展PTCA的常规化。安贞医院的心内科主任马长生、北京友谊医院的心血管疾病诊治研究中心主任贾三庆等现在国内顶尖的心内科专家,以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心外科主任肖锋、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心脏中心主任袁彪等心外科专家,都出自这个心脏中心。

虽然国内的心血管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胡大一却看到更多的却是技术背后的局限性。因为在多年临床工作中,他发现我国大多数地区心血管病救治仍处于“病前不防、病后不管”的状态。大多医生忙于日常诊疗工作,有的专注于做大量介入手术,有的热衷于探索新的治疗方式,但对心血管病患者,却疏于日常管理,缺乏人文关怀。

“这种现象就如同是救援者只忙于不断地在河的下游打捞落水的人,但是没有人去关注河的上游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些人为什么会落水)。”胡大一说。“心血管病关键在预防和疾病的管理,其重要性无论怎么描述都不为过。”

之后,胡大一放下了手术刀,成为了健康科普的专家,从戒烟、减盐等生活习惯教育开始,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筑起防线。近几年,他又变身“心血管病管理专家”,成为了心脏康复理念的倡导者。

被放任的“返修”

根据2012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我国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口数字大得惊人——高血压患者2亿、脑卒中700万、心肌梗死200万、心力衰竭42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在我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已经超过了2.3亿。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两个有心血管病。

“大多数人在感慨心血管病患者竟有如此之多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隐藏在这个庞大数字背后的一个巨大阴影——心血管病患者确诊与治疗后的再次发病。”胡大一对《身体地理》说。

现在我国医疗水平已经能够使急性心梗、心衰等严重心脏病患者存活下来,总体死亡率短暂下降。但他深深地忧虑,由于“心脏康复”环节的空白,患者出院后没人管,“放任自流”,导致这批患者会不断“返修”——反复住院,再介入、再支架、再搭桥,“二进宫”,甚至“三进宫”。这不仅造成医疗资源被大量浪费,更给患者带来身体的折磨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患者禁得起几次大修?一次大修就可能要了半条命。要避免大修,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日常保养,也就是积极实行预防再次发病的一系列心脏康复措施。”

他对《身体地理》表示,从我国整体来看,目前心血管病人群呈现一种“堰塞湖”状态。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患者年轻化、一级预防不到位等原因,让患上心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是这个湖的入口越来越宽;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使用更多更好的医疗器械,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越来越低,也就是这个湖的出口越来越窄。这种现象直接造成带病生存的人口数越来越多,如果继续放任心脏返修,对带病生存人口不进行有效干预,随着他们再发病,会出现大量患病人群集中性爆发,死亡率骤增的危险局面。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