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新论

当前位置/ 首页/ 专家新论/ 正文

继承和发扬中医人文传统,推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导读:欧阳崇,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教授,离休后长期从事中医理论研究。他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临床治疗不仅局限于关注和治疗身体疾病,也应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下面的内容,是作者在2014年《医学争鸣》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作者也在文中对推行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表达了个人的理解,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临床医生从事临床实践时,究竟应该采用哪一种医学模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从17~18世纪开始,西医学界借助于高新科学技术,从而使得他们在征服许多急性传染病(如伤寒、鼠疫等)、许多寄生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等)、各种营养缺乏病(如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缺铁性贫血等)以及其他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就使得一些人产生一种感觉:“医学科学是伟大的,掌握了医学科学就可以解决医学上各项问题。”人们到医院看病,对看病的医生一般都是十分尊重的。
 
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这又是什么原因 ?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众所周知:“人”是一个高等动物,有情感、有意志、有诉求,这与其他的动物完全不同。可是现在有些医生对这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或任何其他诊断措施时,不是采用“生物-心理-医学模式”,而是采用一种所谓“生物医学模式”,把患者当做一个动物来对待。无疑这一做法是绝对错误的,任何一个患者也是难以接受的。当今医患纠纷时有发生,推其原因,我认为绝大多数可能就是由于医生们在接诊时对患者没有采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目前我国正在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这需要临床工作者大力推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把患者看作亲密的朋友,认真热诚地为他们服务,而绝不能以为自己掌握了一点技术而目无“人”。

 
 

大力推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仅是对临床医生的要求,而且也是卫生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职责。在我国自从执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民生活便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目前我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疾病谱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这些患者的心理负担很重,要很好地解决这些患者的问题,不仅需要临床医生认真做好疾病治疗和心理疏导工作,而且也需要全社会对这些患者的关心和爱护。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