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心身医学/ 正文

​心身医学,医学的进步与回归


 

究竟什么是心身医学呢?简单地讲,心身医学就是整体医学,就是我们医生看病的模式是整体的考虑心理、社会和身体解剖结构因素的一元论模式。而不是分开考虑的模式,即要么是身体的某个器官的疾病,要么是心理或精神的疾病。
 
西方医学和哲学的二元论思维模式导致了今天欧美有一流的生物医学技术和一流的心理精神专科,但他们很快发现,这种只重视器官,不重视整体,只见病,不见人的人与病的分离医学模式已经陷入了困境中,很多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却无法解决,即使我们生命科学破译了人类的全部基因图以后,现状并未有太实质性的改变。
 
1977年,恩格尔(G. L.Engle)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首次提出了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是一架生物机器,更是具有不同社会背景和心理活动的特殊存在。由于恩格尔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也因此被视为医学模式革命的先驱。从西医来讲,的确是一种进步,一种由于西医的无奈而导致的进步。所以西方的心身医学现在已经是一个大的专业,而且多在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很多的心身医学大家首先就是心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或呼吸内科等各科的优秀专科医生。当他们发现生物医学模式在很多情况下陷入困境时,“切换”到“一元论”思考模式,结果有豁然一亮之感。相信有一定时间工作经验的各科医生都体会到这种医学的困惑或者至少偶而有过的豁然。
 
在我国由于受西方医学的影响,在人们的观念里往往把心身问题等同于精神病或者至少也是与之相关的疾病。实际上除了少数极端的问题属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精神疾病,大部分的社会心理问题是以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来表现的,加上东方人对心理问题特有的羞耻感,所以不仅是普通人不容易或不愿意认识它,连很多医生都没有认识或者不愿意诊断。我们有时的确很难理解,明明是胃不舒服,而且胃镜也做出慢性胃炎;明明是胸闷,而且心电图检查有ST-T改变,甚至还有早博,怎么可能是心身问题呢?这些病人常常反复就诊于各大医院,表面看很象胃肠道病或心脏病或其他一些专科疾病,诊断五花八门,中西医各种治疗收效甚微,耗资巨大。有的甚至被当作慢性阑尾炎、胆囊炎等外科疾病而实施了手术治疗。但是好景不长,很多病人手术后不久问题又出现,而且比原来更复杂化。
 
作为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下的医生更有理由在这一领域为世界医学或为人类的健康做得更好。为什么这么说呢?现代医学由“二元论”向“一元论”的整合在西医的确是一种进步,在东方的中国与其讲是进步还不如讲是向田园的回归。2400年前 <黄帝内经> 就提出了“神形 合一”的思想。并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故悲哀愁忧则 心动,心动则五腑动摇”。此处的“心”显然不是心脏之“心”,而是心灵之“心”。也首先认识到情绪与躯体的疾病联系,提出了“七情”的过度会影响到相应脏器的功能,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我国民族医学的精华就是心身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遗憾的是没有被很好地发展。所以,对中国医生来讲,其实就是在我们的医学实践中,向整体医学模式的回归。与世界心身医学的大家们交流后,感觉西方的心身医学其实是在实践我们2400多年前的理论,我们自己却落后了!
 
其实,心身一体的医学模式,说白了,就是突出了被我们长期忽视的医学人文精神,强调了既重视病,更注重人,注重人的整体健康与生活质量。说“21世纪是心理医学的时代”并不是要我们都成为心理医生,而是要我们学会用两手来处理我们的各科疾病,用充满人文的方式来与病人交流。尤其在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竞争激烈,医患关系特殊的现在,坚持这样做,有一天我们会发现,病人更满意了,医患关系更融洽了,我们自己作为中国医生所特有的精神压力也会有所缓解。


作者:曹建新,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第14届亚洲心身医学大会(ACPM-2010)主席团成员。2010年8月被接收为国际心身医学学会成员。2014年经Thomas Wise 教授推荐,加入美国心身医学会。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