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心身医学/ 正文

心理养生养什么?


 
何谓“心理养生”?

顾名思义就是从心理上去关注身体健康,调适情绪,增强免疫力,使之达到心身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健康。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养生健康关注的人群越来越多,但仅关注身体养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心理养生纳入健康养生的范畴,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身体健康。先来看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这个定义里除了躯体健康外,其它的都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足以说明心理健康在一个人身体健康中所占的比重之大。那心理养生到底养什么,怎样养才能真正达到身心平衡,远离疾病而又精力充沛,积极阳光的生活,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关注:

  1、从理论上养生,认识心身疾病。实际上所有的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因素有关,但最典型的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有:支气管哮喘、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皮炎、各类神经症(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癔症、神经衰弱等)、糖尿病、肥胖症、胆道疾病、高血压。部分心理因素疾病:甲、乙型肝炎、甲亢、甲减等。以上疾病的致病心理因素:愤怒、暴躁、焦虑、苦闷、压抑、烦燥、担心、悲伤、失望、恐惧等因素。改善情绪可以增强疾病康复,保持心境平和就可以减少上述疾病的发生。

  2、从认知上养生, 了解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避免负性认知的自动化模式。认知曲解的类型:(1)非黑即白的儿童思维。如别人说了一句不好的话,就认为自己已“现在全完 了,或认为自己一文不值”。(2)任意推断。指缺乏事实依据,就草率的下结论。如遇到熟人别人未打招呼,就认为“我什么地方惹他生气了,所以他不理我”。(3)过度延伸。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作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如打碎了一只碗,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没有用等”。(4)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定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如“我觉得像一个失败的人,所以我是一个失败的人”。其它还有乱贴标签、过分夸大或缩小,个性化、选择性消极注视、选择性概括等不良认知,经常在生活中去觉察这样的不良情绪,并且重建积极的良性认知,就可以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3、从情绪、情感上养生。情绪包括心境、激情和应激。保持良好的心情,正向的去感知外在的人和事,看到积极的一面,在外界刺激源较大时也能做好情绪管理,减少事件对心灵的伤害、负性情绪的堆积,保持心情愉悦平和。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现实感。即当一个人能很好的爱自己、爱家人、爱国家,对自己和社会均有责任感,较高的审美趣味,自信、阳光、积极、求知欲旺盛,自律性强等正向情感,有助于心理平衡和情绪管理。

  4、从意志和人格上养生。意志即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如果意志坚强,就能果断的决定和处理问题,还能自觉的约束行为和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这对情绪管理有较大的帮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志力可以推动一个人向着一个目标积极前行,明白“艰难困苦玉当妆成”的道理,培养心理抗挫能力和心理康复能力。人格即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和气质、弱点,客观的评价自己,制定可行的生活目标,可以较大程度的减少外界人和事对心境的影响而使心理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中。

  5、从正视自我上养生,培养驾驭自己的能力。记得有一位英国的哲学家说过一句话:”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如果一个人有勇气正视和剖析自己内心的情结、软弱、黑暗,甚至肮脏得不能识人的一面,那你就切断了潜意识自动化影响生活的模式,开始踏上了一条自我回归的旅程,任凭外界地动山摇,内心也会波澜不惊,泰然自若,真正拥有了驾驭自己和命运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难,只需从日常生活中让你生气、愤怒、委屈的人和事开始向内看自己,即如佛所说外在诸相反求自己,让潜意识的未完成事件意识化,假以时日,内心的负性情绪和不良认知就会越来越少,被宽恕、爱、慈悲代替,此刻的生命就真正的开始了美丽的绽放!

  诚然,心理养生也会有个体差异,但只要做到了上述几点,心理健康至少可以保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个人在生活中可以不断的去总结和完善,去找到更适合自已的养生方法,让“百岁健康不再是梦”!。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