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科

当前位置/ 首页/ 3D医学与临床/心身科/ 正文

科普|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影响

 
导读: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具有持久的躯体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类疾病。据国内外多项调查资料表明,心身疾病患者占综合医院各科患者总数的 25% 一35%;在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心身疾病患者一般约占就诊者总数的2% 一4%。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既有生物因素,也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具有主导或重要作用 ;在临床症状方面,既有躯体症状,又有心理症状 。下面的内容我们将从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影响以及临床相关研究为大家做一科普。(本文内容更适合临床专业人士阅读。)
 
应激与心身疾病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 (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应激过程是一种强烈的能量代谢过程。应激过程促使神经内分泌系统释放如儿茶酚胺、可的松等多种应激激素,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应激可导致能量过度消耗和激素分泌紊乱,影响心身健康。研究表明,紧张性生活事件与年龄、体重指数均在 2 型糖尿病 的发生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放松 (一种应激管理技术)训练,能有效减少或降低应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改善 2 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作用,有利于血糖控制,而坚持不懈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在 2 型糖尿病的长期治疗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有回顾性研究表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病前 1 年内生活事件量表总分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增高,证明在此期间遭受一定的心理应激 。刘志明等研究证实,各种负性社会事件造成的应激 ,是咽异感症发病原因之一。李跃川等证实,食道癌患者发病前多经历负性生活事件。
 
目前,已将常见的应激源分为 4 类:第 1 类为应激性生活事件即生活中重大变故,如中年 丧偶 、老年丧子等;第 2 类为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如来自家庭 、工作及人际关系的困扰;第 3 类为工作相关应激源,如劳动条件、工作负荷、个体在组织中的角色、负责态度、职业性人承关系等;第 4 类为环境应激源,即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突然变故如地震、洪水等。无论是哪一类应激源,若长时或过强地刺激人体,而人体又不能根据环境进行自我调节时,均可能诱发心身疾病。
 
情绪与心身疾病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可分为正性情绪 (如愉快)和负性情绪 (如愤怒、恐惧 、悲哀等)。正性情绪可以保持内分泌适度平衡和身体机能的协
调,而长期的负性情绪与心身疾病的生理基础密切相关,它可直接影响大脑皮质对下丘脑内分泌系统及植物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造成体液、激 素和酶等的异常,导致各种急性或慢性内环境的不稳定,影响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造成心身疾病或使病情加重,而心身疾病 的持久不愈又反过来加重负性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张向荣等的研究显示心身疾病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9.0%和 37.3%,高于国内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平均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 (40.3% 和 34.8%);国内外多位学者用不同的情绪行为量表对哮喘患者作了调查,发现哮喘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较正常人明显。乳腺癌患者中多有悲哀情绪;而不良的情绪往往导致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治疗效果。另有研究证实,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或抑郁症状发生率 (71.6% ) 明显高于一般老年人群 (31.6%) 。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前仍有60%患者存在肯定的焦虑,52.5%存在 轻中度抑郁情绪。长期的负性情绪可导致脑垂体 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加速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内在损伤的进程 ,过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可导致血小板反复被激活,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及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形成栓或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促使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严重的抑郁反应可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而心理干预能有效地稳定患者情绪,缩短住院日,也改善了躯体症状。
 

 
性格与心身疾病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性格决定 了其对现实认识、看法、情感反应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决定了个人对生活事件的易患性差异 :性格健全者,对生活事件的易患性低,虽有较重大的生活事件。但对其心身影响不明显;性格不健全者,对生活事件的易患性高,轻度的生活事件即可能导致心身疾病。胡小宣的研究证明,A 型性格的人很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因而在消化性溃疡发病因素中的作用不容 忽视;A 型性格已被认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冠心病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本身因心肌的损害而易发生心律失常,而 A 型性格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产生的心理应激具有强烈的变态神经反应 ,这 种高 变态反应使心肌电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而易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A 型性格促进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 、再梗死及心力衰竭等心脏事件,增加了住院 4 周 内死亡率。何炳勇 等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证实,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男患儿有明显的内向性格特征,女患儿有掩饰的性格特征;哮喘患者的人格特征多是过分依赖、幼稚敏感、自我中心、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暗示性高、不安全感强、过分期望得到保护和援助。
 
 
心理防御机制与心身疾病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面临困难或心理压力时所采用的一种潜意识的心理适应性应对策略,其防御方式与个体的感知和认知评价有关,并因此而影响机体的 内部调节。防御机制按其性质,可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中间型 3 种。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与心身疾病关系密切,是导致病理生理症状严重的重要因素。张向荣等的研究证实,心身疾病患者明显过多地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并有着过度掩饰内在情感思维内容的倾向;王家声、潘建良等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亦有上述缺陷。另有研究证实,癌症患者过多使用否认这一中间型防御机制;乳腺癌患者过多使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防御方式 ,积极防御方式“解决问题”则运用过少,习惯采用不良防御机制者,其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在 性格缺陷的基础上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心理紧张不能及早得到宣泄和逐步消除,这时就引起体内平衡调节系统的崩溃,下丘脑-垂体一卵巢轴功能紊乱,雌激素偏高,与其他致癌因素共同构成乳癌病因;同样,不良应付方式与某些肿癌的不良预后有关,产生心境恶劣,加重病情,而积极的心理干预可增强局部浸润性乳癌患者的N K 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 的活性而延长生存期。


 
 
社会支持系统与心身疾病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获得他人在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从而增 强自我心理防卫功能,消除或减轻应激所带来的精神紧张状态。社会支持可分为两类:第 1 类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第 2 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和情绪上的支持 。社会性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特征。人不能脱离社会群体独存。人际关系是客观和谐和的社会适应性的标注。社会信息和来自社会的应激源是最大的病因学要素,同样,由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构成的支持系统具有重要的心理矛盾冲突的缓冲作用。潘建良等研究结果证实,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社会支持各因子评分较正常人显著较低,即其社会支持方面存在缺陷;姚树桥等  研究证明,糖耐量低减人群转化为2型糖尿病患者过程中,社会支持利用率显著减少;同时,社会支持利用度对血糖变化有一定的直接影响,并可通过影响紧张性生活事件的主观感受强度而对个体血糖产生一定的间接 影响效应⋯。毛佩贤等研究证实,社会支持的不足在肺癌患者抑郁症状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社会支持尤其是家庭外源性支持具有减轻癌症患者心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的作用。
 
 
综上所述,心身疾病是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躯体因素是其生理基础,个体的人格特征是其易感素质,生活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及应激状态则是其诱发因素 而社会支持系统对心身疾病起重要缓冲作用 此外,心身疾病与心理健康损害相互影响,心理损害可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可作为生活事件加剧心理损害,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迁延难愈。所以,对于心身疾病患者,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给予一定的解释工作,使患者明白心理社会因素在其疾病中的作用,或建议患者看心理医生,以便从生物、心理两方面消除病因,促进康复。


 
 
小编有话说:心理对生理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呢。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健康有益生理健康,甚至有益促进疾病的恢复,提升个体的生命活力。那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和身体体检一样,定期做心理体检也很重要。关于心理体检的,大家肯定会有很多疑问:如何进行心理体检?去哪里进行心理体检?心理体检的结果如果不好能和身体生病一样有相应的治疗吗?欢迎点击http://www.zskx.com.cn,关注微信公众号:PEM,3D医学健康云;微博:3D整合医学,进一步了解更多更详细的心理相关内容。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