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

当前位置/ 首页/ 3D医学与临床/消化科/ 正文

陈玉龙: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和慢性胃肠疾病


 
陈玉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国内知名医学消化内科心身疾病专家。

陈玉龙教授在第14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心身疾病专场中,倡议成立消化心身疾病协作组。为什么要成立协作组?教授提到了近些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的现状:目前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50%~70%的就诊目的是解决症状,且其中多数为功能性胃肠病(FGID)患者,但在传统的消化科思维模式所指导下的传统药物治疗效果很差欧美消化科医生已推荐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效果不佳的FGID患者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而我国学者中也已有先驱者试行将精神心理治疗与传统消化科治疗结合用于难治性FGID患者,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鉴于上述现状,陈教授希望心身疾病的治疗能与国际消化心身疾病领域的前沿接轨,并不断吸纳新生力量,逐步推动我国消化心身疾病诊治的发展。

 
 先进的客观检查手段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真实
唯检查、轻经验,是医学教育值得重视的重大问题。



陈教授的心身观——消化道某些疾病理论将面临的挑战

案例1两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1例严重烧心,甚至影响正常工作,但24h食管pH值检测仅示极其轻微的反流,内镜检查正常;另1例偶尔轻度烧心,因吞咽困难入院,24h食管pH值检测示严重反流,内镜检查示食管狭窄、巴雷特(Barrett)食管、癌前状态。

案例2一严重腹痛患者,因疼痛接受阑尾、子宫、胆囊切除等多次手术,术后各项检查均正常,但仍反复诉腹痛。曾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后出现健忘、无助及难以控制的全身症状,并服用麻醉药。后因躯体症状被诊断为焦虑抑郁引起的腹痛,经抗抑郁焦虑而获得临床治愈。

目前存在两个易混淆的概念:疾患(illness),指有严重、实在的主观感受痛苦,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或虽有阳性发现却无法解释现有症状及行为异常。多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可称为“心身症”。疾病(disease),指既有临床症状,又有与之相符合的各种客观检查证据(病理学和其他辅助检查)。久治不愈也可伴心理障碍,可称为“心身病”。

 

 

 上述两个案例反映了目前医学模式的问题。临床工作者必须重视“疾患”和“疾病”两种概念,因为这涉及两种不同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和不同的治疗效果。



也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
 
与生物医学模式相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除考虑生物理化因素的致病作用,还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所带来的影响在治疗生物理化疾病的同时,还重视心理因素所致疾病的治疗。但在前者100多年的惯性思维下,临床工作者一时难以接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心身疾病是整体的多系统疾病,需要整体诊治。无论是疾病还是疾患,找到病因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多数复杂症状、属于真正重大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只是少数,尽管如此也要心身同诊、同治,以免漏诊重大疾病。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可作为“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小医生转变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大师这一转变的催化剂,而心身协作组就是培养大师级医生的最好平台。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