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 3D医学与中医/中医心理/ 正文

《内经》中的心理调养常识

 
古人认为形与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神的旺盛充沛在建立在形体强健的基础上的。故《素 问·八正·神明论》强调:“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 同时,养形也必须注意调神,故《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其知法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相反,如果过度劳伤精神,则后果严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载:“以酒不浆,以肉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指出不知保持真气,伤精耗神,逆于养生之道,会出现早衰。如何调摄精神,《内经》大致有 以下三点。
 
1 四时调神
 
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养生必须顺应自然。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 ,人变应之”。说明人的生理活动随着一年四时季节的气候特点而有相应的变化。《素问四气调神论》载:“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季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养生调神方法,如春天使精神活泼、充满生机;夏天使情志愉快、不要发怒;秋天使意志安逸、收敛神气;冬天使情志隐匿、藏而不泄。这样就不会损伤内脏功能,有助于脏腑阴阳协调、气血畅达,保持精神情志的稳定和健康。《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中提到:“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也可按照四时规律,顺应自然,适时养生调神,如清晨舒展情志,白日精神饱满,傍晚安神悦志,睡前静心勿思,使情志、精神有规律地活动,以适应生命的节律。


 
2 清静养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出要避免外邪的侵袭,思想上安闲清静,不要妄想,则体内的真气能够和顺,精神亦内守而不耗散,疾病便不会产生。说明清静养神的重要性。老子《道德经》提到的“少和寡欲”、“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和《内经》的精神有一致的地方。但是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内经》并不主张无为,而是要“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因此,《内经》的养生思想虽然有源于道家之说 ,但是高于其说。

 
3 舒畅情志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无患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说明不要有忿怒 的心情,思想不要有所负担,一切以安静乐观为目的,使情志舒畅,则“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即形体不易衰老 ,精神不易耗散,可以活至百岁。五志虽各属五脏,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 ,五志均可首先伤及于心,故《灵枢·口问》载 :“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张景岳《类经》 提到:“心为脏腑之主,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 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恚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安,邪亦安从奈我哉”! 说明五志虽可伤及于心,但能善养心者,即精神舒畅,不为情志所扰,则五脏俱安,不会生病。
 
可见,中医学既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也重视心理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更重视心理因素在防病治病 中的作用。《内经》 中蕴藏着丰富的防病治病理论,对人们在防病保健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蕴藏着丰富的防病治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医学心理学的内容。重视中医心理学思想,无疑地不仅对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在人们的防病保健上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