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中医/ 正文

中医体质学说与心身疾病

 
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处于持续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各种社会竞争压力与繁忙紧张的工作使人们极易产生压抑、忧郁、焦虑、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往被忽视,却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心理、社会等影响因素逐渐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重视,从而引发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也包括由于情绪反应引起的各种症状群或生理功能障碍。
 
中医学与心身医学
 
中医学受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并融有大量的社会学知识,很早就认识到躯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即“形神合一”),并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作为病因学中致病因素之一,称为情志致病。《黄帝内经》有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惊)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论述了躯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形神合一”是中医学重要学术思想之一,是中医学对生命认识的基本观点,是对躯体与精神、心理关系的概括。因此说中国是世界心身医学思想最早的发源地。1992 年国际心身医学会权威人士指出:“世界心身医学要向中医学寻找智慧”,充分肯定了中医学对世界心身医学的贡献与价值。
 
中医体质学说由于融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因此是心身医学特点的重要体现。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它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这些能力包含心理和机体两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包含情志因素)的易感性和疾病(包含精神、心理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体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体质具有差异性。体质的分类方法众多,《内经》曾提出按照阴阳、五行、形态与机能特征、心理特征的分类方法,张介宾等采用藏象阴阳分类法,陆晋生依据病邪从化规律分类,金子久根据形态、肤色等分类。现代医家多从临床角度根据发病群体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聚类等统计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如匡调元的六分法;田代华的十二分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王琦的体质九分法,即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九种。
 
中医体质与心身疾病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逐渐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人群中个体的差异性越来越受到医者的重视。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相当复杂,包含了遗传、人格特征、情绪反应、生活事件、文化背景、地域环境等生物、心理、社会方面众多因素。这与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不谋而合,中医体质是诸上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于机体的结果。所以,中医体质与心身疾病存在着诸多联系。
 
1.先天禀赋与体质
  
先天禀赋是子代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包括父母的生殖之精质量、血缘关系所赋予的遗传性、生育的年龄等。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确定了体质的“基调”。明·万全《幼科发挥·胎疾》认为“子与父母,一体而分。”父母形质精血的盛衰,造成了子代禀赋的不同,如身体强弱、肥瘦、高矮、肤色、性格、气质等。心身疾病的发生也与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郑燕慧通过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中医体质及RAGE G82S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探索糖尿病合并抑郁的遗传因素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气郁质、气虚质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并发抑郁,而平和质的人发生抑郁的几率相对减少。《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气的升降出入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无论是气机郁滞还是气虚不足均会造成气机失调而致病。糖尿病患者多阴虚燥热之体,日久阴伤气耗,气阴不足而致抑郁。同时,疾病带来的痛苦,生活上的不便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日久可致肝疏泄功能异常,气机失调而致抑郁。研究还发现,含特定基因的患者更易出现偏颇体质,增加患病的风险。
 
2.心理特征与体质
  
体质是特定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相关心理状况的综合体,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是心理特征产生的基础,使个体容易表现出某种心理特征,而这种心理特征的长期显现,又影响着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如阳虚质的性格特征多为沉静、内向、胆小等,其免疫功能易发生紊乱,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等心身疾病。有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心理人格特质有密切联系。癌症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人格特征影响着癌症的发生、发展及愈后。体质包含了身体素质与心理特质,是身体与心理的有机整合。因此,对体质进行调节能够综合改善躯体症状与心理状态,真正做到从身、心两方面全面的论治心身疾病。
 
3.社会因素与体质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和谐均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终影响疾病的发生。郝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危险体质等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气虚质和阳虚质是该病的危险体质。经常过度劳累、人际关系不协调、工作压力大等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其中经常过度劳累和工作压力大是气虚质的危险因素。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易感体质以“虚”性体质为主,该类体质的患者平素元气不足,气化无力,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久之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失于濡养而致该病。气虚质和阳虚质的人具有性格内敛的特征,人际交往能力差,经常独自承担问题,不善于寻求帮助。该类人群长期生活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和经常过度劳累(劳身和劳心),会使气耗神伤,气机不畅,心神失养,而致身疲、神疲。
 
结语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现代医学认为,是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机体后,通过影响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三条途径),进而损害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机体防御机制被破坏,终致疾病发生。心身疾病是一种特殊的“传染病”,患者压抑的生活状态,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很容易“传染”给周围的亲人朋友,使他们心理、生理发生改变而患病。
  
疾病预防是医学的首要任务。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有三层含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影响心身疾病发病的因素众多,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的作用,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综合作用于人体。想要全面的对这些影响因素都进行干预是很难实现的,若只对其中部分干预,又会顾此失彼,达不到整体调节的效果,因此想要通过干预危险因素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比较困难的。中医体质是众多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中医体质具有可预测性和可调节性,这就为治未病提供了可能。通过筛查易患病体质,并进行调节改善,从而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这是一种相对有效,且可实施、易操作的方法,值得探寻和研究。

文章源自文献《中医体质学说与心身疾病》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