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心身医学/ 正文

心身疾病的中医病机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激增,成为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的重
要病患。患者迫切需要中医药能够发挥其诊治优势。
 
作为心身疾病应具备以下6个基本条件:(1)必须具有躯体疾患;(2)发病前必须存在明确的心理因素,并且在疾病过程中,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相互交织影响;(3)必须具有以情绪障碍为中心的临床表现;(4)患者常有一定性格缺陷等易患素质;(5)心理治疗在心身综合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6)一般预后较好,除非原发疾病不可逆转。在以上6个基本条件中,2、3、4项为心身疾病的三大临床特征。

 
心身疾病可见于各临床专业,决定了它不具有专业领域性,因此,研究其病机特征和中医证候规律,即在普遍中找共性、在个体中找个性,是我们研究立项的出发点。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所得结论角度不同,差异较大。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应激源通过中介机制导致心身疾病。这个中介机制可以有三个途径:
(1)生理中介。首先,人类秉承其亲代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其次每个人的脆弱器官(具有遗传特质,该器官罹患疾病的几率更大)各异;再加上后天的各种因素,如营养、运动、生活方式等,那么,每个人所具有的生理始基(即生理基础)已大相径庭;(2)心理中介。即每个个体的人格特征、情绪障碍、行为习惯(包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习惯等)、认知特征、心理防御特征等,构成了每个个体不同的心理特质;(3)社会中介。包括各种生活事件、环境、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形成个体不同的外部环境。不难理解,脆弱的生理基础、不良的心理特质、更多的生活事件或不良的外部环境是个体发生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由此可见,多因素的病因和病因的确定性是心身疾病病因学特征。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这三条途径绝不是单一途径即可致病,而是三条途径交互影响致病。如心理因素对生理状况的影响是通过对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网络而实现的。
 
现代中医学对心身疾病病机的认识也存在着不同的见解。经检索近十年的医学期刊发表的49篇文献中,与本项目所讨论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有:魏氏认为肝失疏泄、肺失肃降、脾不健运、肾失受纳引起心身疾病;赵氏认为肝疏泄太过与不及引起机体刚柔的不能相济,进而波及其他脏腑;王氏认为脑伤则气机逆乱,进而影响心、肝、脾、肺、肾等其他脏腑。这些观点大体上可归为:情志致病主要是导致机体气机紊乱,如“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等。临床可见:(1)精神不能集中。乏力,甚则精神狂乱等症状。故《灵枢·本神》日:“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2)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气逆呕血,甚至昏厥。《紊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3)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4)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秘或便溏等症。《素问·举痛论》日:“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5)二便失禁,遗精等症。《灵枢·本神》日:“恐惧不解则伤精,精时自下。”(6)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甚则错乱。《素问·举痛论》日:“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情志致病亦可
直接损伤脏腑,如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或致精血亏损,或生痰成瘀,终致躯体病变。由于心身疾病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躯体疾病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心身疾病的病机很难用具体病机来概括。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每个个体的情感反应是混合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因此一些理论不免机械和脱离实际。总体上说,心身疾病病机可遵循的规律尚嫌模糊。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本项目组立足于中医学,运用多学科(中医学、西医学、心理学)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围绕心身疾病病机,中医学证候、治则、方药等进行了多项临床及基础方面
的研究工作。认为要发掘该类疾病的病机,即找寻共性的规律,从具体病机(即脏腑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经络病机)入手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改换思维角度。从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等)入手。确立了以基本病机气机失调立论的心身疾病病机、证候的”双核心“学说。这一学说的基本内容为,心身疾病的基本病机(核心病机)是以气滞、气逆为主的气机失调和由此而产生的瘀血、痰湿、寒结、热结、寒热互结等合而为病。心身疾病的中医学证候(核心证候)可确立为气机失调证;基本治则为理气、降逆、散结。这一病机学说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基本病机分析,属多脏腑的气机失调,这是心身疾病的初级阶段。这里强调多脏腑。一方面,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脏腑的损伤或功能失调。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脏腑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因而都必将损及其他脏腑;另一方面,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上面生理中介述及),易患病脏腑也必然各有所异。临床所见也证实了它的正确性。所以任何以单一脏腑立论都嫌机械和片面。这一阶段是心身疾病的共性,它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第二阶段: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产生。这是疾病的中期阶段。从气机和血、津液间的关系不难理解,在初始阶段基础上,由于气机的紊乱,必然会影响到血及津液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容易产生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进而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影响气机,即:情志应激一气机失调一病理产物(瘀血、痰湿)形成一气机失调,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阶段:病理产物的从化:热化(甚或化毒)、寒热互结、寒化。这是疾病的后期阶段。病理产物郁久,依从人的体质阴阳偏盛的不同。会从阳热化、从阴寒化或寒热互结。临床观察发现。热化和寒热互结占从化比率的绝大部分。至该阶段与前二阶段混杂并现,病证变得更为复杂。人体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而个体之间又有差异,因此这三个阶段绝不是互相隔绝或截然分开的,它们互相参差、互为因果。
 
这一学说中的病机学说的特点是从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邪正盛衰、气血津液失常)的角度提出的,它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学总论具有相当的意义。由此确立的中医学证候——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7月第32卷第7期第433期气机失调证,概括了心身疾病的共性,这种病机及证候存在于心身疾病的全过程,只是有时占主导地位。有时占次要地位。由于心身疾病所涉及的学科范围、病种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躯体疾病更是千差万别,因此要总结归纳出其病机规律是很难用具体病机(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来概括的。但是心身疾病有共同的病因。即其发生、发展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从基本病机立论确立的心身疾病病机使涉及多系统、多学科的心身疾病的共性和规律凸显出来。对于各种心身疾病具体的、个体的病机确立,是在共性一气机失调(证)的基础上结合疾病的定位(脏腑定位、经络定位、卫气营血定位、三焦定位等)、正气的虚实而确定的,是二次辨证的过程,也是证的分化,即在共性的基础上显现个性。
 
总体上说,这种对心身疾病的辨证思路为从基本病机找共性,从具体病机显个性。实践证明,这种辨证思路有助于认识各种病证关系的复杂性,增强了治疗的原则性和有效性。以上病理机制的阶段划分增强了对疾病的预见性,提高了疾病防变的主动性。有助于把握治疗的原则性和方向性。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心身疾病气机失调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即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具有密切相关性,这为证候的客观化提供了研究领域,从而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