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诊疗技术

从“巫医同源”谈心身整体诊疗的重要性

  在医学发展初期,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能认识疾病的真正原因,心理疏导有一定作用,因而在疾病治疗中受到很大重视。当时,从事这份工作的叫做“巫”或“巫医”。——樊代明《整合医学初探》

  1、巫医同源巫医治病其实是心理暗示

  • 说起巫医,很多人的印象里充斥着“迷信”“落后”“害人”等词汇,诚然,在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古代的“巫医”已经被证明并无治疗疾病的作用,古书里记载的治疗作用多半是心理安慰。

  • 如在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治疗“疣疮”时,“令疣者抱禾,令人呼曰:‘若胡为是?’应曰:`吾疣' , 置去禾, 勿顾。” 这里以稻禾代表疣疮,放下稻禾,表示放下疣疮, 整个巫术形式象征放下“负薪(禾)之忧” ———与疾病从心理上坚决告别, 是一种带有极强良好心理暗示的巫术疗法。

  • 战国之前, 巫、医不分,巫的职司之一, 即为医,因此,巫是祖国医学起源发生发展的源头之一。“医巫同源” 是祖国中医发展程途中的重大文化现象,其涉及我国古代哲学、宗教、民俗、医学、心理、政治以及天文历法等诸多层面,。中国医学史专家陈邦贤所说:“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进而巫、医分立。以巫术治病, 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 医学演进经历巫医不分的时期之后,随着古代医学家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巫、医逐渐分立。战国时期,扁鹊曾提出了“信巫不信医者, 六不治也”, 反对过分迷信巫术。我国的中医学在与巫医分离之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2、中医是一门心身整体的功能医学中医学从古代的巫医分离出来,吸收了我国古代哲学、宗教、心理学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一门中国特色的心身整体的功能医学。

  

  • 中医中的情志致病、心身并治思想与现代的心身医学有惊人的一致,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包含丰富的心身医学思想,其中形神一体观、天人相应观以及整体观等均可有效指导心身疾病的治疗,其学术理念以及治疗手段等也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心身医学临床所借鉴,同时这些思想、观念也是现代心身医学的发展方向。

  •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赵志付教授说,中医讲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是压力情志导致躯体疾病病,简言之,就是心身疾病。在中医院60%~70%都是心身疾病,包括内、外、妇、儿等15个系统都有心身疾病,占了整个60%~70%,西医院也占了50%~60%左右,现在医学要转变医学模式,过去生物医学模式那套,现在不是这样,生物医学模式还要,但还得加上心理社会综合的医学模式,也就是心身并治。

  3、心身同治整合医学是必由之路现代医学正在向着一条越分越细的道路上发展着,从组织、器官研究到细胞、分子、基因,医院里的科室也在越分越细,诚然,“分”带来了对疾病深入的理解,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步,却给也带来了局限——医生往往只能关注到自己细分领域的那个生了病的器官,忽视了患者是一个有着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心身整体的人,心理因素和心理治疗被极大地忽视了。

  整合医学的发起人樊代明院士在《整合医学初探》里说:

  在“以巫为主”的时代,过度地重视心理治病,甚至信神信鬼,迷信猖獗,这过头了,是错误的。不幸的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心理治疗慢慢被疏远了,甚至还出现过完全否定的时代。...很多疾病表现有症状,甚至是严重的症状,但实际上身体查不出来病变,这是心理紊乱造成的。调整心理状态可以消除这些症状,甚或治好这些疾病,这在日常的消化门诊中可能有30%~40%的病人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有些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心理障碍可能比疾病本身对病人的危害还大,但随着器质性疾病治疗成功,心理表现就迎刃而解。总之,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有时单独存在,但多数共同发生,且互为因果。整合医学需要医生同时具备两方面的知识,才能看好这些疑难杂症。

  整合医学倡导心身同治,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机整合,把数据、证据还原成事实,把认识、共识提升为经验,把技术、艺术凝练成医术,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在事实、经验和医术这个层面不断地实践,最终形成更加符合人体健康、更加适合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整合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