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 3D医学与心理/积极心理/ 正文

我们都有拖延症?

 
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到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拖延现象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单纯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和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版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成为“拖延症”。
 
人人都有拖延症
 
四川大学研究生在网络平台发布了《拖延症调查问卷》,共收集了234份问卷,其中女性125名,占53%,男性109名,占47%,答卷者九成为在校学生,并以研究生为主。在调查中,仅有3%的人表示从不拖延,认为自己偶尔拖延和总是拖延者居多,分别占48%和40%,其中有8%的人认为拖延已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意识到了拖延症对自身影响极大,需要尽快改掉,比例高达78%;另有21%的人认为拖延症影响不大,但仍需要警惕;仅1%的答卷者认为完全没有影响完全不必在意。由此可见。拖延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并造成一定影响。


 
工作学习最受累
 
就拖延现象而言,调查结果显示,学业拖延最为严重,超过八成的答卷者经常学业拖延。平时放松,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在大学校园里早已司空见惯。此外,体育锻炼、工作、交际方面的拖延也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对于不愿做的事,常会有畏难、排斥等心理。同时有16%的答卷者在娱乐、看电影、逛街等生活方面也会拖延。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拖延已是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充斥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拖延对象相对应,在被问到拖延行为的不利影响时有76%选择“影响作业和工作完成的质量”,48%选择“影响考试复习的效率、导致成绩不理想”。长年的拖延势必导致熬夜次数增加,对身体健康也带来较大影响。另外自己一个人的拖延,也会影响到团队进度,在合作过程中给伙伴带来麻烦,造成团队内的矛盾。
 
拖延的三种表现
 
就拖延现象而言,每个人的表现都有所不同。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三位的拖延现象分别为:“知道自己该睡觉了,但总是想做点不必要的事而耗得更晚”、“做该做的事之前总要做点别的满足自己(如玩手机),并迟迟不开始”、“我总是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做正事”分别占64%、64%和53%。
 
前两种现象都可归结于拖延的“回避性”,即回避应该完成的任务而去从事无关的而活动。
 
而第三种现象,大多源于自我心理暗示。个人认为自己15天之内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离期限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开始。当deadline临近时,紧迫感和焦虑往往促发人的斗志,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在压力状态才才有做事的状态。最后拿到成绩的时候,如果成绩不是很差,这样就强化了自己最适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压的状态下工作的心态,并且对以后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暗示。久而久之,拖延就成为一种习惯。
另外还有一部分会表现出不会立即做非做不可的事、因选择障碍而无法抉择、考试前仍无法专注学习、沉溺于虚拟世界、迟到、依赖别人完成等。
 
这些不同的拖延表现可能归结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喜好和性格。


 
拖延原因解析
 
拖延的原因各有不同。其中“这件事很难,我不擅长、害怕失败,或者不喜欢麻烦”、“我不喜欢做这件事”,“它不能为我马上带来快乐”、“手机、电脑(或其他娱乐)更好玩,先满足一下再说”分别以56%、49%和44%成为最多选项。而其原因往往是畏惧困难、害怕失败,所以常常选择不去做。
 
畏难心理人人都有,但凡有巨大成就的人都有一颗敢于客服困难与挑战自我的心,勇气也是战胜拖延的必备品。另一类则可以归为“爱好引导”。这类人大多受兴趣引导,一旦事情不是自己喜欢的就不愿立即动手,享乐的诱惑来临必然选择更能让自己快乐的事,还有25.21%的答卷者认为“感觉要做的事意义不大,不愿意立即行动”,这也可以归为此类。还有一类是因为对自己太过苛求,所以常常让事情拖延了下来。这类人大多事情太多,有时不知道先做哪件事,同时又有点完美主义,总是要等某种条件达到最佳状态(比如心情更好)的时候再做。最后仅有一小部分人(22%)有自信能在最后完成并且享受那种紧张和快乐。但是不拖延的人身上却大都有相同的特征,80%的人认为不拖延的人自控力强,不会放纵自己,电脑、书籍在旁也能心无旁骛地做正事。不拖延的人大多行事果断,不会犹犹豫豫并且有提早准备、提早行事的习惯。这些都是患有拖延症的朋友值得学习的地方。
 
当被问及“在不该做的事时会做什么”时,回答中占前五位分别是“刷微博、微信朋友圈、上淘宝网站”、“看电视剧或看电影”、“发呆、摆弄东西”、“阅读无关书籍”和“吃东西睡觉”。拖延本身就是为了抵制不想做的事,自然会选择想做的事来打发时间。因此大多数人在拖延时都会选择娱乐的,不耗费脑力体力、放松的项目。所以“逛街”这类耗费体力的项目并不那么受青睐,仅有8%的人选择。


 
 
克服拖延快行动
 
虽然拖延现象十分普遍,“拖延症”一词在生活中也越来越频繁出现,但人们对拖延症的了解并不深入。在调查中仅有14%的答卷者曾深入了解过拖延症,并指导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拖延现象,大多数人还是持有积极改正的心态的。超过九成答卷者曾想尝试改变拖延,但其中仅有13%的答卷者付诸行动并有所成效。大多数人仅止于想法,并未付诸行动。也有部分人对克服拖延症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并努力做到严格的自我监督”
“消除干扰诱惑(如复习期间关掉手机、电脑等)”、“自己阅读相关书籍资料”、“积极按时完成任务后给自己一定奖励”等手段。仅有少数人(6%)选择咨询老师、心理医生和身边同学。
 
从某种角度来说,拖延是一种疾病。但是当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拖延造成的不良后果又似乎没有达到那么严重的境地。况且几乎人人都有拖延症,很多拖延行为并不能以“异常”看待,但是如果你想把握这一生,想让这一生过得更美好,你就必须克服它!

小编有话说: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经常拖延呢?拖到不能再拖,拖到生无可恋,最终,是和美好计划完美错过?硬着头皮应对发现结果更糟?懊恼早知如此何不更早开始?不是有一句话嘛,我们总在做着思想的巨人,但却是行动上的矮子。拖延就算是我们行动路上的绊脚石了吧。
不搬走?哦,那就继续磕磕绊绊中生活?而搬走它,你的行动将会更顺畅!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