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健康/疾病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心身健康/疾病/ 正文

心理健康成就可持续幸福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体验着物质财富增长带来的快感,但却体会不到与之同步增长的幸福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9年,中国某机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抑郁症患者已高达9000多万。2016年,中国有关抑郁症的调查数据显示,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1600万人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余大多数是抑郁症、自闭症等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患者。甚至有一些被人们羡慕的人(比如明星或公众人物),因为抑郁而选择了自杀。全民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面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人们往往不好意思谈论,也不愿去寻求帮助。还有不少人认为抑郁症只是短暂的情绪不适,从而忽视了它的存在。其实,抑郁症是可防、可治的。
 
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心理健康
 
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20多年来,“全民健身”已深入社区和家庭,锻炼身体的意识也走进了千家万户。而当下,“全民健心”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是一项利民、益国的幸福工程,不仅能提升人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也能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进入21世纪,研究人类美德与优势的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依据源自佛教文化和建构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积极的情感、积极的个人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机构。积极情感的建立是引导人们满意和感恩过去,专注和乐观现在,对未来充满希望,并拥有持久和幸福的能力。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人类的长处和优点,重点研究爱的能力、勇气、同情心、应变能力、创造力、好奇心、完整性、自我认识、温和、自我控制和智慧等。积极的社会组织机构是研究如何培养和建立更好的组织(企业)、更好的家庭、更好的社区,包括正义感、责任感、文明、养育子女、抚育、职业道德、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宗旨和宽容等。
 
积极心理学迎合了时代的需要。二战之后的30年无论是心理学界、社会、媒体或机构,人们关注的都是问题人群,以至于人们提到心理学,就会与心理疾病相联系。其实心理学有三个方面的研究使命:治疗有精神疾病的少数人群(这类人群过去占总人口的4%,这几年有上升趋势);帮助正常人(占总人口的95%)变得越来越好,引导人们过上富有成果和充实的生活;发现和培育超常人才(占总人口的1%)。
 
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心理学对于异常心理现象过分关注的弊病,而聚焦于人的正面情绪,对幸福感进行科学的研究,并发掘人的潜能。积极心理学用最质朴和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引导人们建立正面思考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帮助人们应对日常的焦虑和压力,并辅助人们从创伤中恢复过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熨平了心灵皱褶,也化解了心理纠结。
 
心理健康是可持续幸福之源
 
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提高人们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成就全民可持续幸福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并不是指一个人身体没有疾病或没有虚弱的状态,而是指一个人具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并且社会适应状态的完满;还包括在内外环境变化时,这个人依然能够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没有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忽视了内心世界的需求。“压力山大”的生活节奏让抑郁的影子常在身后不远处徘徊,只有停止“喂养焦虑这只鸽子”,学会为自己解压,懂得悲伤的积极作用,用微笑作为最好的良药,并建立自己的幽默百宝箱,才能让我们的内心时常感受到快乐的正能量。
 
可持续幸福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素养。这种心理素养能够帮助人们自我产生“心理健康”的免疫疫苗、自我产生抵御负面能量的心理机制,是实现中国梦的铺路基石。当人们的人格与情境相适应时,个体才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幸福感,才能获得长久和持续的幸福力。而幸福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幸福的能力可以扩建可持续幸福。幸福的人,既能创造外在的富有,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和充实,也能获得内在的富足,让心灵变得越来越纯净和喜悦。因为,内心的丰满才是真正的富有,从内到外的富足才是真实的幸福。

作者:王薇华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