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 3D医学与心理/儿童心理/ 正文

重视孩子心理健康,对校园“霸凌”说NO


  
上周末,一起发生在北京市中关村二小的校园事件刷爆了朋友圈。一位学生家长称自己的孩子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抱怨学校方面处理不妥。文章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广泛关注,海淀区教委、北京市教委陆续对本次事件进行回应。昨日,中关村二小也发布了本次事件的调查报告。
  
校园“霸凌”是指,发生在孩子之间的欺凌和压迫事件,方式包括身体上的暴力,如殴打,关系排挤和人际孤立,言语嘲笑、讥讽和生理方面的骚扰。
  
事件回顾
  
12月8日晚,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开始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传播,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
  
撰文者自称是北京中关村二小四年级学生明明(化名)的妈妈。据她描述,11月24日,明明在学校被两名同班同学军军(化名)和亮亮(化名)欺凌,二人将有厕纸、尿液的垃圾筐扣到孩子头上并嘲笑。事发后,明明哭着自我清理,却未向老师报告;回到家说起此事时“抖成一团”“嚎啕大哭”,并出现失眠、厌食、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家长同时指出,明明从三年级开始就被同学“骂侮辱性外号”。
  
事发后第二天,家长携明明与校方及涉事学生、学生家长沟通。扔垃圾筐的学生家长道歉,但另一位家长以孩子仅为目击者为由拒绝道歉。此后,明明父亲向海淀区教委反映此事,并要求校方将两名学生的行为定性,通报批评并记录在案,采取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要求两人家长书面道歉,在3个孩子在场的情况下宣读道歉书,同时承担其子接受专业的儿童心理干预的费用。此外,希望校方保护孩子在校期间的身心安全,不因受害者身份遭到二度伤害。
  
12月2日,明明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市第六医院,经过初步诊断,明明患有急性应激反应。据了解,由于事情一直未解决,明明至今仍在家休息。
  
相关链接
 
记者采访到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宗崇升,他表示,急性应激反应,通常是患者在受到自然灾害、事故、战争、身心被侵犯,或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的突然改变等严重威胁后,产生的一种急性一过性的心理反应。常见的情形为最初出现“茫然”状态,包括意识范围局限、注意范围狭窄、不能正确回应外界刺激等表现。之后会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绝望,或者行为紊乱等表现。症状通常能在一到两天内减轻,大约在三天后逐渐缓解。症状严重者可以接受药物或心理干预,如EMDR眼动脱敏治疗。
调查结果
  
12月13日,中关村二小发布调查结果。
  
根据监控显示:11月24日上午10时03分10秒,明明从教室出来进入厕所。03分17秒至18秒,军军同学和亮亮同学从操场进楼后相继进入厕所,03分47秒至48秒,军军和亮亮一前一后跑出了厕所回到教室。04分22秒,明明从厕所出来回到教室,在楼道里边走边用袖子擦着额头。整个过程,明明在厕所里的时间为1分12秒,亮亮和军军在厕所里待了30秒,明明是在其他两人离开厕所后34秒走出厕所的。
  
明明在事后的11月25日至12月1日均按时到校上课,12月2日经明明父亲请病假后未再到校。
  
学校在调查中,得到当事学生的如下描述:
  
明明说:当时他站在厕所的一个隔间里面,亮亮进厕所后看见他,就从隔壁的隔间拿起垃圾筐扔了一下,正好扣在自己的头上。之后,他在厕所的洗手池洗了洗,就出来了。
  
亮亮说:他和军军去厕所,看到明明在上厕所,就想逗逗他,把一个垃圾筐从隔壁扔进了明明所在的隔间里面,看都没看,就跑出去了。
  
军军说:自己只是开玩笑说要打开门看看,并没有实际开门,也没有参与扔垃圾筐的事,但是乐来着,自己事后也觉得亮亮做得有些过分。
  
经学校多方调查、了解,明明和亮亮、军军属于正常的同学关系,课上、课下互动交往正常,有互相起外号现象,但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学校认为,上述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亮亮和军军的行为已经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
  
各方回应
  
12月10日,中关村二小发表声明称:“从事发到现在,学校一直在积极努力协调,客观、公正地处理几方家长间的相关诉求和矛盾纠纷。本着保护好每一位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权益,学校还将做持续努力,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并呼吁“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角度出发,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
  
12月11日,北京市教委负责人表示: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首都教育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一切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发的角度,高度重视,主动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对待,妥善处理。同时呼吁每一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成年人,关注事件中每一个孩子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疏导,教育好身边的孩子,不做有害他人的事情,懂礼貌、讲文明,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12月13日,中关村二小通过官方微信公布该校“学生受伤害事件”的处理进展情况。
  
“事件发生后,学校一直在做相关家长工作。调解过程中,针对明明的家长书面提出的四项诉求,学校与三位同学的家长就上述诉求反复进行沟通,亮亮和妈妈向明明及其父母当面致歉,军军的家长也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了教育,但亮亮和军军的家长不认可此事是校园欺凌行为,更不是施暴行为,故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在明明请假期间,班主任老师每天询问孩子情况,并告知学习进度及记事。老师和校领导多次提出到明明家看望孩子并与家长沟通,但均被家长以各种原由推托。”
  
同日下午,明明母亲通过微信公众号回应,从12月11日至13日,其与学校通过多次电话,沟通约谈事宜,但双方就约谈条件始终不能达成一致。
  
心理咨询
  
今年5月,国务院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4月至7月为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自查治理阶段,9月至12月为专项督查阶段。11月,教育部等9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对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
  
然而,校园欺凌事件仍不时发生。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今年5月至8月,共上报68起校园欺凌事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优学学习力提升教育机构副总经理高薇认为,家长在强调学业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孩子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于处于幼儿园和小学低龄段的孩子,家长尤其要重视和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发生了哪些事情,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存在着不善交流,表达不清的特点。
  
高薇告诉记者,避免孩子遭受“霸凌”行为的侵害,家长可以从以下是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要过度包办,要逐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
  
其次,不当“甩手掌柜”,放下身段,多和学校老师沟通,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再次,帮助孩子学习识别和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对抗“霸凌”行为的出现,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并在交往过程中对孩子积极引导。
  
如果不幸真的发生“霸凌”行为,那么修复孩子的心灵创伤需要老师的重视和家长的陪伴,严重者还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此外,如果出现“霸凌”,受伤害的可能不止一人。施暴者也需要被重视和帮助,一味的责备,更有可能将孩子推向边缘。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